【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小学科学
主办:长春出版社
主管:长春出版社
ISSN:1674-6317
CN:22-1388/G4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4654
期刊分类:中小学教育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的学科逻辑新探(5)

来源:小学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2.3 位势 如果从事物的“第一人称视角”来看,空间就是自己与他人他物的关系。可以用一个词来进行概括,那就是位势。所谓位势,一般指物理空间中

2.2.3 位势

如果从事物的“第一人称视角”来看,空间就是自己与他人他物的关系。可以用一个词来进行概括,那就是位势。所谓位势,一般指物理空间中两个位置点由于高低差别形成的梯度。在物理学中指空气块在地球重力场下所具有的势能,或者被认为是社会化的地位和权势。势还表现为一种趋势,犹如数学中的导数、经济学中的边际效应、物理学中的加速度,其实质就是边际变化[36]13。因此,位势,既能够说明虚空内各种事物的把握关系,也可以指社会空间中的主体间性,同时还能表示其相互关系的边际变化,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人为了生存,必须与自然环境、其他人结成某种关系。要战胜自然界,创造物质生活资料,单靠个体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具体上看,这些关系主要有3 类,分别是人与自我、人与物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人在社会生活中,要受到生产过程、经济关系、社会制度、秩序、义务、身份与阶层系统乃至习俗、习惯和环境氛围的种种影响和制约。换言之,日常生活里的人是集聚和承载各种关系的“枢轴”,他拥有固定的“位格”,思维方式、行为举止都有被动压制和不得自专的一面。旅游是一种特殊的位势,它致力于让一切牵绊都消解远去,使生命重获超越性的解脱。首先,它改变了人与物的关系。一方面,旅游者通过被许可或自由地接近、目见亲临与日常生活存在一定距离的旅游吸引物,产生新鲜感、奇异感,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另一方面,人们因为与家产生了距离,从而才体验到家的重要和可爱,产生更强的归宿感和依恋感。其次,它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学中将人的地位分为先赋地位和自致地位,旅游属于后者,旅游中的人-人关系主要是游客与游客、游客与当地人、游客与接待从业人员的交往关联。在旅游中,旅游者暂时卸下了自己原有的社会身份,摆脱了既定的一切社会关系,俨然脱胎换骨成为了一个“新我”。人们在旅游时,处处受到热情周到、平等友好的对待,被视为“上帝”,从而忘记了现实世界和成人社会里身份、地位、权势、财富的等级差异和由此带来的失意,释放了压抑的心理情绪,能够重新探索自我在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中的位置,换个角度体察、体知世界,仿佛换了人生。最后,它改变了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可以说,旅游是一种个体从“客我”中解放出来,释放和展现“主我”的过程,追求瞬间的满足与快乐。它是对惯常、工具理性、受约束状态的颠倒、解放、夷平、提升和超然,是反常、消融结构和自由自主的状态。此外,旅游不仅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隐含了不确定性,甚至是脱离常轨、逾矩越界的可能。概而言之,旅游为人改变自己在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的位势提供了一种戏剧化、游戏化、诗意化、装配式的转换和实现途径,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物打交道的方式交由了当事人。

旅游被抽象为一种移动、一种体验和一种位势,其用意和作用是不同的,后面将结合其与旅游学科的联系进行阐明。

3 旅游本质与旅游学科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大众旅游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旅游学”逐渐作为一个术语被提了出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旅游是否已经“成学”仍是很多研究者的心头之问。谢彦君出于深切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长期思考着旅游学的命运。在《旅游学的逻辑:在有关旅游学科问题的纷纭争论背后》一文中[37],他认为“多学科研究是旅游学这门新兴学科不可或缺、不能跨越的必经阶段”,通过寻找类似于“旅游体验”这样的逻辑起点,有助于旅游的跨学科融合以及随后建立独立的旅游学科。宋子千对该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多学科(表层)介入既是旅游学科不成熟的表现,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38]。两位学者在文章中都旁征博引,介绍了国内外学界关于学科概念、学科判定标准的主流观点,搭建了一个良好的理论平台。总结起来看,组织机构、概念体系、研究方法和研究规范被看成是构成学科的基本条件。很多学者都以此为标准对旅游学进行评价,认为旅游学还处于“前科学”状态。既往的这些研究不同程度地提供了对旅游学科境况的有益洞察,但也留下较大的讨论空间。“回到事实本身”,用描述现象学和解释现象学的方法来考察学科及旅游学的逻辑,或许能找到突破。

学科的逻辑可以用树来示意(图1)。当然,这并不是创新的做法。英国学者培根很早就提出了知识树的概念。客观上看,学科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知识体系(树向上生长的部分),二是研究体系(树向下生长的部分)。科学知识来源于科学研究,因此,研究体系是知识体系的生长动力,知识体系是研究体系的产出成果。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有其内在基本结构。根据美国学者Bruner 的观点[39]24,基本结构是指一个学科各层级概念联系的普遍性和知识的整体性,核心要义是用一个不断调整统一的结构统摄与该学科有联系的任何事实和理念,这是常规意义上的知识树。相比于知识树,人们对作为研究体系(内在建制)的学科树关注较少。经验事实和学术研究均表明,学科的研究体系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分为不同的学派,比如社会学就有芝加哥学派、结构功能论、冲突论、交换论、符号互动论、社会批判论等学派;经济学有古典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等。根据分形理论,这些学派又可以进一步细分,本文将之命名为学系,依此类推,学系下又可以分为若干学须。学派、学系、学须并不是固定的身份,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从上往下看,学科由学派构成,相应地,学派由学系构成,学系由学须构成;从下往上看,学派能够成长壮大为独立的学科,相应地,学系也会壮大成学派,学须壮大成学系。这就是学科发展的基本逻辑,它是一个历史性的生长过程。那么,该如何确定学派、学系和学须呢?结合黑格尔寻找“科学开端”姿态以及重建的本质观,笔者认为这是由研究对象的本质体系所决定的。前文中提到,事物的本质是一个本质体系,本质与本质之间有层次化的并列、隶属、包含及转化等关系。每一个学派、学系或学须,它们得以成立的前提是各自承诺、信仰并贯彻着一个犹如“主心骨”的本质,这也是其确定自身在研究体系中序列和方位的坐标器。换言之,研究体系与本质体系是同构关系。从更大范围来看,知识体系、概念体系(本质体系)、研究体系也是同构的。


文章来源:《小学科学》 网址: http://www.xxkxzz.cn/qikandaodu/2021/0611/875.html


上一篇:管理学科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运用
下一篇:小学科学网络教学策略初探